【南方农村报、南方+】专题报道省生物工程所农村科技特派员典型事迹
6月26日,南方农村报、南方+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题报道第三期推出了省生物工程研究所(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)副所长安玉兴作为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、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代表的典型事迹报道。报道指出,十几年来,安玉兴利用自身专业优势,带领农村科技特派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长期扎根粤东、粤西、粤北,立足农村服务第一站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、成为农民身边贴心人,为蔗区农民提供贴身服务和技术引导,在改善蔗区农村环境、提高蔗农收益、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实效。现全文转载如下:
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③|安玉兴:带着一身“甜蜜”本领,科技农民回到田间地头,让农民生活更甜蜜
编者按:在广袤的南粤大地,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敢担当、敢作为的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,以服务“三农”为己任,踏遍青山绿水,行走在田间地头,用科技的力量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,帮助农民造血扶智、脱贫致富,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科技兴农富民的炫彩篇章。
新时代的大背景下,科技工作如何发力,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。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自1999年推行以来,广东省积极响应,深入开展。多年来,省科技厅将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,建设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库、科技支撑成果库和贫困村科技需求库,安排农村科技特派员进行“点菜下单式”精准对接。2018年,全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入库总数达1.4万余名,汇编实用科技成果1000余条,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“广东模式”。
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。农村科技特派员有力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活力,为乡村振兴点燃人才引擎。南方农村报在南方+乡村振兴频道特别推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系列专题报道,展现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群体在服务三农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、丰硕的人生收获和闪亮的创新精神。
第三期推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、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、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(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)研究员安玉兴,一起走进他背后的故事。
“待在农村太久了,一段时间不去,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。”因被选派为广东省首批农村科技特派员,安玉兴长期扎根农村,他时刻谨记自己的农民身份,坚持将自己所有的新技术、新成果和新理念推广应用到广大农村地区,为“三农”(农业农村农民)谋发展。“即使没有农村科技特派员这个制度,我也会回到属于农民的田地里的。”
十几年来,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、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,依托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(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)作为我国甘蔗制糖行业的领军科研单位雄厚的科技力量,安玉兴利用自身专业优势,带领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长期扎根粤东、粤西、粤北,立在农村服务第一站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、成为农民身边贴心人,为蔗区农民提供贴身服务和技术引导,在改善蔗区农村环境、提高蔗农收益、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实效。
安玉兴在湛江引导地下害虫防治
农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助,科技人员在田地间找到价值
“我种了几十年地了,哪里需要你们来引导,还不如送点物资。”这样的声音,安玉兴等农村科技特派员不知道听到过多少遍了。
2008年,广东省首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初下乡。安玉兴满腔热血带着在甘蔗制糖领域的一身“甜蜜”本领奔往农村,希冀能带去一些“甜蜜”新变化。未料,农民并不怎么欢迎这群“无钱无物”的科技人员。“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,资金和慰问品这些能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最实际”,安玉兴想,既然直接对接农民效果不佳,不如借助企业这个渠道,通过其辐射网络,覆盖周边农村地区。
当时,安玉兴带领团队以湛江农垦和恒福糖业集团有限企业为突破口。为有效解决湛江蔗区生产成本高、单产低、糖分低、效益低的突出问题,他们从甘蔗病虫害防控入手,以性诱剂预警监测为引导采用高效低风险农药颗粒、无人机喷施性诱剂、释放赤眼蜂,以及药肥一体化等技术,实施精准防控,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达120万亩,虫害防控效果总体提高了25%,甘蔗实现6吨以上平均亩产量,惠及糖厂蔗区技术人员及农民约1万人。“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期间开展的培训,企业的难题得到了解决,农民也跟着受益,他们自然会逐步认可大家”,安玉兴感叹,长期服务下来,“科技人员总算实现了在田间地头里的真正价值。”
甘蔗螟虫也是翁源县甘蔗产区的高发害虫之一。为保证产量,农民往往采取打药杀虫的措施。为保证甘蔗质量安全,推动发展环保农业,安玉兴团队在翁源蔗区开展“以性信息素为核心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”的技术服务和引导工作,通过性信息素干扰害虫交配,从而影响后代数量。起初,农民并不愿意配合,认为“一亩地插几十根管很麻烦,也没看到有虫死亡,效果不明显”。经过四五年的坚持,农民却发现蔗区害虫数量明显减少,配合着无人机喷药,既省了人工,安全有效,又能保护环境,一举多得。“现在,农民都主动来找大家寻求技术帮助了”,安玉兴对这几年间发生的变化尤为感触。
安玉兴在翁源田间引导
据先容,通过技术的实施及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,该应用推广面积累计达50万亩,蔗区甘蔗枯心苗率控制在15%以下,死尾率控制在6%以下,产量平均增加 6%以上。同时,该应用技术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。
科研示范基地建田间,让农民切实感受科技的力量
“让农民感受到农业科技就在身边,切实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变化”,是安玉兴团队在梅州蕉岭县广福镇镇建立科研示范基地的初衷。
广福镇是安玉兴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另一进驻点。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,安玉兴团队今年引导农户种植甘蔗。然而,在部分甘蔗收割后,却发现其所制作出来的蔗糖有苦味,不适宜做糖。为研究成因,解决问题,安玉兴带着博士到甘蔗地里取根取叶,将其列为课题研究。农民却认为多此一举,“不用分析了,肯定是要因为之前种过烟叶”。按照农民的一贯做法,这批甘蔗一旦有苦味,便只能丢弃浪费了。想到这,安玉兴自然不能放任不管,“农民凭经验,大家靠科学。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根据原因研发改良技术、找出路,总不能让这些甘蔗都烂在地里。”如今,研究已有成果,正在广福镇推广试用。
“这既是将实验做在田间地头的实践,也是让推动当地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。”安玉兴先容,建在田间的科研基地聘请周边农户干活,既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,也能让其在用工期间增强对科研的认知,提高科学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;其次,建在农民田地旁边的科研基地还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,“两相对比,农民自然能切实感受到科技的力量,真正把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’这个观念搬到了他们面前”;同时,科研基地还承接中小学生和农民的科普活动,通过科普教育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。
近5年来,安玉兴充分发挥团队的技术与人才优势,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与扶贫攻坚、乡村振兴有机结合,通过设立联合工作组、专项微信群等,形成与当地政府、驻村工作队、专业合作社、专业户、贫困户、入驻企业等全天候互动机制,推动vns7908威尼斯城官网与当地政府在蕉岭县合作成立vns7908威尼斯城官网富硒生物科技创新中心,全方位开展富硒生物品种选育、高效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。据统计,在梅州市蕉岭县扶持新建富硒功能红糖加工企业1家、富硒生物科技创企业1家,截止在2018年12月累计产值达3800万元,增加360个劳动就业岗位。通过技术培训、试验示范和技术引导,蕉岭县长潭、广福等4镇7村种植高产富硒优质甘蔗品种1200多亩,农民增收240万元。
不忘学农初心,带着对三农的情感扎根
“坚持做农村科技特派员,肯定是有意义的。”距离安玉兴被委派为广东省首批农村科技特派员,已经过去11年了。不忘学农初心,是他能坚持至今的重要精神支柱。安玉兴认为,对农民有感情,才能把真正好的东西带过去,从而促进交流、建立信任关系。“对农业农民有情感,才有扎根的决心,这是前提。”
自学农以来,安玉兴就对自己有了明确的定位——学到了新技术的农民,“我时常提醒自己,你本质是个农民,是要回到农民群体中,回到农业土地上的。”为此,每年暑期大下乡,他总会提前规划准备。今年,他又有了新想法,“除了常规的培训学习以外,今年大家计划把服务的村联系起来,组织村里的党员、支部带头人和种植户走出去相互观摩、学习交流”。安玉兴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,这样的举措既能推动村里的基层党组织建设,又能将服务点跨区域联合起来,提高服务成效。
安玉兴在湛江引导赤眼蜂防治技术
11年来,看着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,看着他们为“三农”带来的变化,安玉兴闲暇之余总在想,怎样才能让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“要发展农村农业,光靠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力量是不够的,要将各方力量有组织地连接起来。”根据以往服务经验,安玉兴认为,要通过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”等政策,遴选一批涉农企业或者愿意发展农业的企业,与农村科技特派员、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组成联合体,作为农业经营团队协同做事。“农村科技特派员仅仅掌握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和成果,如果要形成良性发展,必须适应市场运作规律,产生实在的利润和价值。”
针对农村科技特派员的获得感和成就感,安玉兴提出,除了树立典型以外,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一定渠道对农村科技特派员给与认可和肯定,如完善其群体及和人成长上升的相关制度、为其提供提高相关素质的系统性培训,在工作经费等方面有所扶持等。